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移民文化的探尋
文/李依佩


位於新加坡的土生華人博物館(Peranakan Museum) 原意為馬來語中「土生的人」,故「Peranakan Cina」即土生華人,這一詞本來是為了區別「峇峇人」與「新客」—也就是從中國來的移民。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泛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淡馬錫(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後裔。
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不過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後裔(有的是隨鄭和下西洋後的海路來的)。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大量中華,印度,和歐洲商人或移民出洋來到東南亞國家經商貿易,有些商人選擇落地異鄉與東南亞土生土長的異族女生聯婚開枝散葉形成新族群。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土生華人博物館的前身是新加坡最早出現的福建人學校-道南學校(建於1906年)。福建人是新加坡華人中人口最多,經濟力量最大的一群。自20世紀初以來,福建人及福建會館在新加坡致力辦學。話說當年,道南學校是沿用中國的教育制度授課,以閩南話為媒介語教學中華文化和傳統價值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侵略占領新加坡後,整棟校舍被日軍侵占改為日本軍事總部,1945年10月道南學校重啟開課教學,到了五零至六零年代,道南學校成為新加坡政府的輔助學校,1994年道南學校建築物被規劃成為「亞洲文明博物館」的分館。2006年將舊道南學校修葺改為「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


2008年重新開幕的土生華人博物館,已處於一座有近百年歷史的建築中,透過它的展品和展區讓民眾走入峇峇娘惹的生活。博物館內分為多個區域,以大批土生華人的生活用品和照片,分別介紹土生華人的宗教、食物、婚姻等文化。移民至東南亞後的土生華人大致上可歸類為四大類:
Peranakan Cina
指落葉歸根在東南亞的早期中華商人或早期中華移民,與東南亞土生土長的非華裔女生聯婚而漸形成的族群,也包含沒有聯婚而入鄉隨俗定居在馬來半島的早期中華移民,他們的後裔就是土生華人。地區包含了馬六甲,沿岸的爪哇島和蘇門答臘,以及史記中曾記載的馬來半島東海岸的吉闌丹和登嘉樓,和暹羅灣等地。
Chitty Melaka也是 Peranakan Indian
指早期南印度興都教徒商人或早期移民與馬六甲土生土長非印度女生聯婚而形成的族群。土生印度人或者土生吉迪人講著淡米爾語,參雜馬來詞彙,至今仍然保持南印度興都教的傳統文化傳承和融合本地文化的色彩。
Peranakan Jawi
指早期南印度伊斯蘭教徒商人或移民與本地馬來女生聯婚的族群,也包含早期印度裔非伊斯蘭教徒與本地伊斯蘭教徒或馬來女生聯婚。此外,廣義上也包含沒有聯婚而定居在馬來半島海峽三地的早期南印度伊斯蘭教徒商人或早期移民。他們的後裔含有印度,阿拉伯和馬來血統,被稱為土生爪夷族群,聚居在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
在檳城,土生爪夷族群被稱為 Jawi Pekan。
在古城,土生爪夷人卻被稱為 Peranakan Kling。
如今,某些土生爪夷族群已經被同化成為馬來族群而失去了土生爪夷族群的色彩。
Peranakan Eurasian
是指十五世紀以後在馬來群島與本地土生女生聯婚的早期歐亞商人或早期移民,這也包含沒有與本地女生聯婚而入鄉隨俗世居在馬來群島的歐亞族群。他們的後裔就是今天的土生歐亞族群,廣義上已經包含土生葡萄牙族群,土生荷蘭族群,和土生歐亞族群。他們世代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並融入了本地豐富的文化元素。
博物館內的展覽從峇峇娘惹的淵源、婚禮、服飾配件、宗教與信仰、生活、飲食等,有著豐富且華麗的陳列,以及精采的文化產物保存,對新加坡的人民是擁有高度關注與身分認同。
雖然土生華人文化保留不盡全,現代化過程中,常見年輕的一代早已不復存在的文化傳統觀念,這一批土生華人所保有的文化特色逐漸消逝,然而一個契機和念頭的轉換,某部分新加坡人民意識到土生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它屬於一個特殊的移民文化,在歷史時間軸上代表著遷徙、移民的痕跡,並存在著中華文化、馬來文化與其他多元文化的共同交織,有機會讓現今「舊居民」與「新移民」時空交疊下相互融合後而延伸新生的概念,不斷地持續探索下去。




